guāzhīxián

瓜李之嫌

拼音 guā lǐ zhī xián 怎么读

注音 ㄍㄨㄚ ㄌㄧˇ ㄓ ㄒㄧㄢˊ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瓜田李下   瓜田之嫌

瓜李之嫌的意思

折叠展开

瓜李:瓜田李下。
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例子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故事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瓜李之嫌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见“瓜田李下”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瓜田李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瓜田李下”是一句很常见的成语,经常是以“瓜田李下之嫌”的型态出现,可见这句成语和“嫌疑”很有关系。在《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中收录了一首〈君子行〉,这首诗就是在告诉世人君子当有的举止行为,所以开头几句就说了:“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说:君子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尽量避开一些会引起别人猜疑的举止。这种举止就像走经瓜田,如果弯腰去整理鞋子,就难免会让人怀疑:是否在借此来掩饰偷摘瓜果的行为呢?同样的,走到李子树下,如果举手来整理头上的帽子,难免会让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采树上李子呢?如果我们走经瓜田不纳履,来到李树下,不正冠,自然就不会引人猜疑了。后来就从这首诗演绎出“瓜田李下”这句成语,成为“惹人嫌疑”的代称。

【书证】

  • 01.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 02.《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

瓜李之嫌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he suspicion of being in the melon field and under the plum tree

瓜李之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uā), 瓜部,共5画

①. 蔓生植物,属葫芦科,果实可食。 如: 西瓜。冬瓜。瓜蒂。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割,如“瓜瓜天下”)。瓜葛。瓜代。瓜李(指嫌疑的境地)。瓜子儿。

读音(lǐ), 木部,共7画

①. 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 如: 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

②. 姓。

③. 通“理”。(➊古代狱官,法官。➋道理,规律。➌惩治。➍星名。)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xián), 女部,共13画

①. 可疑之点。 如: 嫌疑。避嫌。涉嫌。

②. 厌恶,不满意。 如: 嫌恶(wù ㄨˋ)。嫌弃。讨人嫌。

③. 怨。 如: 尽释前嫌。嫌隙(由猜疑而形成的仇怨)。

瓜李之嫌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