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

复制

zhū ㄓㄨ

正文・酉集上言部共16画
康熙字典

正文酉集上

言部

16画

U+8AF8

𢒕

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00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172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1146頁,第14

古文: 𢒕

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𡘋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又,《廣雅》:之也、於也。榖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又,《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又,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𨻰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又,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又,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又,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又,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又,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𠛬人之地。

又,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又,偏諸,衣緣也。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又,《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又,《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又,《周禮・天官・大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又,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又,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又,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又,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又,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又,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又,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又,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郎諸道。又,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又,《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𡘋音遮 —— 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又,《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𧨿,譌作諸。𧨿,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𧨿字註。

又,《字彙》:常如切,音稌 —— 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卷目考證・酉集上 部首言部

愛日堂藏本: 第673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70頁,第34

《賈誼・治安策》繡衣絲履偏諸緣。

謹照原書治安策改傳字。繡字上照原文增爲之二字。

《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

謹照原文去蚊改去蚥。

注解

〔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諸〕字拼音是zh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者

〔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ū] ⑴ 眾多、各個。如:“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⑵ 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⑶ 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如:“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⑷ 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⑸ 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⑹ 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⑺ 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