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𡘋音陴。《說文》:土藏也。【徐曰】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白虎通》:脾之爲言裨也。《韻會》:《文子》曰:脾爲風。《淮南子・精神訓》:脾爲雷。《釋名》:脾,裨也,在胃下;脾助胃氣,主化穀也。《禮・月令》:孟春之月,祭先脾。
音又,可爲殽。《詩・大雅》:嘉殽脾臄。《禮・內則》:兔爲宛脾。【註】宛脾,聶而切之。又,鴇奧鹿胃。【註】鴇奧,脾肶也。《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魚醢。【註】脾析,牛百葉也。
义又,《博雅》:止也。揚子《方言》:鋪、脾,止也。【註】義有不同,故異訓之。
义又,《博雅》:卑也。
义又,邑名。《左傳・定五年》:子西爲王輿服以保路,國于脾洩。【註】脾洩,楚邑也。
音又,《集韻》:蒲街切,音牌 —— 牛百葉。《周禮・天官・醢人》脾析〔釋文〕:徐讀蒲佳反。
音又,《集韻》:匹計切,音膍 —— 盛肥也。
音又,《五音集韻》:卑履切,音匕 —— 股也。
注解
〔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脾〕字拼音是p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卑,五行属水。
〔脾〕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月( 肉 );卑声。本义是脾脏。人和脊椎动物的内脏之一,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中医称“五脏”之一。
〔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í] ⑴ 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⑵ 中医学指五脏之一
脾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脾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