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諸延切,音饘。《說文》: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衆,《周禮》曰:通帛爲旃。〇【按】《周禮・春官・司常》今作旜。《爾雅・釋天》:因章曰旃。【註】以帛練爲旒,因其文章,不復畫之。《釋名》:旃,戰也,戰戰恭已而已也。三孤所建,象無事也。《左傳・昭二十年》:旃以招大夫。
义又,《博雅》:旃,之也。《詩・魏風》:上愼旃哉。《左傳・桓九年》:虞公求旃。
义又,《小爾雅》:旃,焉也。《詩・唐風》:舍旃舍旃。【箋】旃之言焉也。
义又,《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
义又,《史記・匈奴傳》:被旃裘。《前漢・王褒傳》:夫荷旃被毳者。
音又,《韻補》叶之人切。陸雲〈夏府君誄〉:廣命俊乂,惟弓與旃;震我聲敎,遇響惟殷。
注解
〔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旃〕字拼音是zh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𭤨、丹,五行属火。
〔旃〕字造字法是形声。本义是赤色的曲柄旗。
〔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ān] ⑴ 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⑵ 同“毡”。⑶ 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
旃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旃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