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式支切;《集韻》、《韻會》:商支切;《正韻》:申支切,𡘋音詩。《說文》:旗貌。齊樂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註】徐鍇曰:旗之逶迤。一曰設也。《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义又,《詩・邶風》:得此戚施。【傳】戚施,不能仰者。【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
音又,《詩・王風》:將其來施施。【傳】施施,難進之意。【箋】施施,舒行伺閒,獨來見已之貌。【釋文】施如字。《孟子》:施施從外來。【趙岐註】施施,猶扁扁,喜悅之貌。【音義】丁如字,張音怡。
义又,《周禮・天官・內宰》:施其功事。【註】施,猶賦也。
义又,《禮・祭統》:施于蒸彝鼎。【註】施,猶著也。
义又,〈晉語〉:秦人殺冀芮而施之。【註】施,陳其尸也。
义又,《玉篇》:張也。《增韻》:用也、加也。
义又,姓。《左傳・桓九年》:施父。【註】魯大夫。《禮・雜記》:孔子曰:吾食於少施氏而飽。【註】少施氏,魯惠公子,施父之後。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施智切,音翅 —— 惠也、與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雲行雨施。《禮・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左傳・僖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註】施,功勞也。《增韻》:凡施設之施,平聲;施與之施,𡘋平、去通押。
音又,《集韻》、《韻會》𡘋以豉切,音易。《詩・周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傳】施,移也。
义又,《詩・大雅》:施于孫子。【箋】施,猶易也、延也。
义又,《儀禮・喪服》:絕族無施服。【註】在旁而及曰施。
音又,《集韻》、《韻會》𡘋賞是切,詩上聲 —— 捨也、攺易也。通作弛。《周禮・天官・少宰》:治其施舍。【註】施舍,不給役者也。《論語》:君子不施其親。【何晏註】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後漢・光武紀》:將衆部施𠛬屯北邊。【註】施,讀曰弛;弛,解也。
音又,《集韻》:余支切,音移 —— 㢮,或作施。《史記・衞綰傳》:劒人之所施易。【註】施,讀曰移。
音又,《史記・賈生傳》:庚子日施兮。【註】施,矢遺反。《索隱》曰:施,猶西斜也。
音又,《韻補》叶詩戈切。漢高祖〈戚夫人歌〉: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注解
〔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施〕字拼音是s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方、㐌,五行属金。
〔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ī] ⑴ 实行⑵ 用上,加工⑶ 给予⑷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