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dǐng ㄉㄧㄥˇ

鼎部共12画上下结构U+9F0E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鼎部

12画

上下结构

象形字

HNDN

BUVML BUVMN

LZNX

22227

7844

2206

U+9F0E

251115132125 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

𣂨 𣂰 𣃊 𣃒 𣇄 𣇓 𥅀 𥇴 𪔂

鼎字概述

纠错

〔鼎〕字拼音是(dǐng),部首是鼎部,总笔画是12画

〔鼎〕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𠃑、丆、丨、一、丨、𠃍、目”,五行属火。

〔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字仓颉码是BUVML BUVMN,五笔是HNDN,四角号码是22227,郑码是LZNX,中文电码是7844,区位码是2206

〔鼎〕字的UNICODE是U+9F0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718,UTF-32:00009F0E,UTF-8:E9 BC 8E。

〔鼎〕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617,属次常用字

〔鼎〕字异体字是𣂨𣂰𣃊𣃒𣇄𣇓𥅀𥇴𪔂

鼎的笔顺

纠错
Loading...

鼎的意思

纠错

dǐngㄉㄧㄥˇ

基本解释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锅。~罐。~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大。~族。~臣。~力支持。

正当,正在。~盛( shè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 《说文》

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3.比喻帝王 。

emperor;

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4.指宰相 。

prime minister;

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5.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

high official;

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6.指国家 。

state;

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显贵 。

important;

鼎臣(大臣,重臣)

2.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 —— 晋· 左思《吴都赋》

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3.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

tripartite;

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change; 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鼎字的翻译

纠错
  1.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2. Antikes Kochgefäß mit zwei 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Standbeinen (S)​, Dreifuß (S)​, kaiserliche Macht (S)​, Kessel (S)​, Macht (S)​, Opfergefäß (S)​, Symbol für das Reich (S)​, Urne (S)​, errichten (V)​, fest (Adj)​, stark (Adv)​, Ding (Eig, Fam)​, Klassenzeichen , Radikal Nr. 206 , Ding (antikes Kochgefäß mit zwei Hand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Beinen)​ (S)
  3. trépied

鼎的国语辞典解释

折叠展开

dǐngㄉㄧㄥˇ

详细解释

1.古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金属器具。圆腹、三足两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时代。

《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古代传国的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重器。

《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3.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台鼎、鼎辅。

4.古代烹杀罪人的刑具。

战国燕•燕丹〈与傅曲武书〉:“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5.福建方言。指锅子。如称厨房为“鼎间”,称锅盖为“鼎盖”。

6.二一四部首之一。

1.鼎有三足,引申为三方并立。

《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晋书•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传》:“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

2.方、正。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

大。

鼎言、鼎臣、大名鼎鼎、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鼎的两岸词典解释

折叠展开

dǐngㄉㄧㄥˇ

详细解释

1.古代炊具,用于煮、盛食物。圆形三足两耳,方形四足两耳。

铜鼎、钟鸣鼎食。

2.相传夏禹铸九鼎,商、周都作为传国的重器,因用以象征王位或国家政权。

问鼎、定鼎、鼎运。

3.锅子。

鼎盖。

4.《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参见【六十四卦】。

5.〈书〉大。

鼎言、鼎臣、鼎力相助、大名鼎鼎。

6.〈书〉表示动作正要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中,相当于“”、“”。

鼎盛。

7.〈书〉三方(并立)。

鼎立、鼎峙。

8.姓。

9.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

鼎的字源字形

纠错

鼎(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鼎(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鼎(甲骨文·商·子组) 甲骨文 子组

鼎(甲骨文·商·午组) 甲骨文 午组

鼎(甲骨文·商·圆体类子卜辞) 甲骨文 圆体类子卜辞

鼎(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鼎(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鼎(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鼎(甲骨文·商·出组) 甲骨文 出组

鼎(甲骨文·商·何组) 甲骨文 何组

鼎(甲骨文·商·黄组) 甲骨文 黄组

鼎(甲骨文·商·组类不明) 甲骨文 组类不明

鼎(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鼎(金文·商·商) 金文

鼎(甲骨文·西周·西周)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鼎(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鼎(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鼎(金文·西周·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鼎(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鼎(金文·西周·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

鼎(金文·西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鼎(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鼎(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鼎(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鼎(金文·春秋·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鼎(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鼎(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鼎(金文·战国·战国中期) 战国 金文 战国中期

鼎(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鼎(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鼎(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鼎(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鼎(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鼎(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鼎(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鼎(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鼎(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鼎(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鼎(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鼎(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鼎(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