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卷十一水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12画

U+6ECB

子之切

滋

滋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之切頁碼369頁,第2

異體滋、滋

滋益也。从水玆聲。一曰滋水,出牛飲山白陘谷,東入呼沱。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則欺反頁碼903頁,第3行,第1

滋益也。從水茲聲。一曰:滋水,出牛飮山白陘谷,東入虖沱。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曰:「正考父三命滋益恭。」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206頁,第1許惟賢960頁,第2

滋

滋益也。

段注《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茲。爲水益也。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亦有用茲者。如《常棣》、《召旻》傳云:兄,茲也。《桑柔》傳云:兄,茲也。衹是一義。

从水。茲聲。

段注各本篆文作,解作玆聲。誤也。今正。說詳四篇下玆篆下。子之切。一部。

一曰滋水。出牛㱃山白陘谷。東入呼沱。

段注此謂水名也。《地理志》。常山郡南行唐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巿。入虖池水。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隸正定府行唐縣縣治北。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一統志》曰:滋河源出山西五臺縣畍。東南流逕正定府靈壽縣北,行唐縣南。又東厯正定藁城二縣北,無極縣南。又東北入定州深澤縣畍。古與滹沱合流。今折而東北,與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

白话解释

滋,补益。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兹”是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滋”是河川,源出牛饮山白陉谷,向东流入呼沱河。

字形解说

甲文之字形作,從水、?(古文絲)聲。戰國文字、篆文皆係從水、滋聲。古文字之聲符雖不同,然以音近、音同的聲符相互代換,乃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從水,表示與水相關;茲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定作滋。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29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930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02頁
4說文校箋第479頁,第17字
5說文考正第440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606頁,第7字
7說文約注第2725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44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351頁,第5字
10說文標整第290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464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389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0954頁【補遺】第17660頁
14通訓定聲第665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64頁【崇文】第3853頁
16說文句讀第1565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3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024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