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𡘋音兹 —— 水名。《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义又,霸水之別名。《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义又,蒔也、長也、益也。《書・泰誓》:樹德務滋。
义又,液也。《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义又,多也、蕃也。《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义又,滋味也。《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义又,濁也。《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义又,與孳、孜通。
义又,通作兹。《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音又,《廣韻》:疾之切,音慈 —— 水名,出高麗山㊟〔出高是山〕。《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注解
〔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滋〕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兹,五行属水。
〔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生出,长⑵ 增益,加多⑶ 汁液,润泽⑷ 味道⑸ 喷射⑹ 浊:“何故使吾水~?”
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