鞶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𣎤
音《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𡘋音槃。《說文》:大帶也。《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禮・內則》:男鞶革,女鞶絲。【註】小囊盛帨巾者。《儀禮・士昏禮》:庶母及門內施鞶。《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註】鞶帶而以鏡爲飾也。又,〈定六年〉:定之鞶鑑。【釋文】步丹反,又蒲官反。《集韻》或作䩔。
注解
〔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革部。
〔鞶〕字拼音是p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般、革。
〔鞶〕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革,般声。革,去毛并经加工的兽皮。本义是皮制的束衣的大带。
〔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án] ⑴ 古人佩玉的皮带:“~厉游缨”。⑵ 小囊,小荷包:“男~,革;女~,丝。”⑶ 马腹大带。⑷ 车轴上系靷的皮环。
鞶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鞶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