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𦺏
音《唐韻》:古肴切;《正韻》:居肴切,𡘋音交。《說文》:乾芻也。《書・費誓》:峙乃芻茭。【註】積芻茭,供軍牛馬。《韻會》: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史記・河渠書》: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
义又,《爾雅・釋草》:茭,牛蘄。【疏】茭似芹菜,可食。《本草註》:生水澤中,苗似鬼針,花靑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
义又,《後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註】竹葦絙謂之茭也,所以引置土石也。
音又,《集韻》:下巧切 —— 同「䕧」,芰根也。《爾雅・釋草》:荺,茭。【註】今江東呼藕經緒如指、空中可啖者爲茇茭,卽此類。
音又,口敎切,音敲。揚子《方言》:茭媞,欺謾之詞。
音又,《集韻》:吉歷切;《周禮・冬官・弓人》〔註〕:茭,讀爲激發之激,謂弓檠也。
《後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
謹照原書後漢改前漢。
注解
〔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茭〕字拼音是jiā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交,五行属木。
〔茭〕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草,交声。本义是蔬类植物。
〔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o] ⑴ 喂牲畜的干草:“峙乃刍~”。⑵ 〔~白〕菰的嫩茎经某种病菌寄生后膨大,可做蔬菜。⑶ 用竹篾或芦苇编成的缆索。
茭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茭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