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

复制

ㄇㄨˋ

正文・申集上艸部共11画
康熙字典

正文申集上

艸部

11画

U+82DC

苜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5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023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991頁,第2

唐韻》、《集韻》:莫六切;《正韻》:莫卜切,𡘋音牧。本草》:苜蓿,一名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史記・大宛列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肥饒地。西京雜記》:苜蓿,一名懷風,時人謂之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述異記》:張騫苜蓿,今在洛中。韓愈詩:萄苜从大漠。漢書》作目宿。

又,《博雅》:水苜,𦸚也。

注解

〔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苜〕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目,五行属

〔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ù] ⑴ 〔~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目宿”。

苜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苜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