胕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符遇切;《正韻》:防父切,𡘋音附。揚子《太𤣥經》:肺胕之行,《廣韻》:肺胕,心膂。《集韻》:人之六腑也。《正韻》:《晉書》作肺腑,誤。
音又,《集韻》:風無切,音膚 —— 足也。或作趺、𧿤。《戰國策》: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釋文】胕,音膚。
音又,《五音集韻》:防無切,音扶 —— 腫也。《山海經》:竹山有草焉,其名曰黃雚,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註】治胕腫也 —— 音符。
义又,《韻會》:通作附。《前漢・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註】肝肺相附著也。
注解
〔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ū、fú、zhǒ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付,五行属-。
〔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ū] ⑴ 同“肤”,皮肤:“尾湛~渍。”⑵ 同“跗”,足。㈡ [fú] ⑴ 浮肿:“寒热~肿。”㈢ [zhǒu] ⑴ 同“肘”。
胕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胕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