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𡘋蒿去聲。《說文》:稻屬。伊尹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秏。
音又,《廣韻》:荒內切;《集韻》:呼內切,𡘋音誨 —— 義同。
音又,《韻補》:通作耗,減也、敗也、虛也。《前漢・董仲舒傳》秏矣哀哉,今文皆作耗。互詳耒部耗字註。
音又,謨袍切,音蒿 —— 義同。
音又,《集韻》:莫報切,音𡝭 —— 秏亂,不明也。
义又,姓。
注解
〔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禾部。
〔秏〕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ào、m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禾、毛。
〔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ào]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稻类植物。⑵ 同“耗”,消耗。⑶ 姓。㈡ [mào] ⑴ 通“眊”,混乱:“天下~乱,万民不安。”
秏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秏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