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丁外切;《集韻》、《韻會》:都外切,𡘋音𣪌。《說文》:殳也。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有不當入而欲入者,暫下以驚牛馬曰祋。故从示、殳。《詩》曰:何戈與祋。
义又,祋祤,縣名,在馮翊。《前漢・郊祀志》:鳳皇集祋祤。
音又,《廣韻》:丁活切,音掇 —— 義同。《前漢・郊祀志》,顏師古讀。
义又,姓。漢光祿勳祋諷。
注解
〔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示部。
〔祋〕字拼音是d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礻、殳,五行属火。
〔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uì] ⑴ 古代的一种兵器,即殳。⑵ 悬挂羊皮的竿子。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门口,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关门夜开,不下羊皮之~。”⑶ 姓。
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