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𡘋音尖。《爾雅・釋水》:泉一見一否爲瀸。【註】瀸,纔有貌。【疏】言泉水有時出見、有時不出而乾涸也。
义又,漬也、洽也。《淮南子・要略》:瀸濇肌膚。
义又,滅也。通殲。《公羊傳・莊十七年》:夏,齊人瀸于遂。【傳】瀸者何,瀸漬也、衆殺戍者也。二《傳》作殲。
义又,通漸。《史記・天官書》:瀸臺星,近天漢。一作漸臺。
音又,《集韻》:思廉切,音纖 —— 義同。
注解
〔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瀸〕字拼音是ji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韱。
〔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n] ⑴ 泉水时流时止。⑵ 浸渍。⑶ 沾湿:“扬波不能~其羽。”⑷ 和洽:“~于民心,遂于四方。”⑸ 疾病互相传染。
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