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韻會》、《正韻》:直主切;《集韻》:重主切,𡘋除上聲。《說文》:楹也。《廣雅》:楹謂之柱。《前漢・成帝紀》:腐木不可以爲柱。
义又,底柱,山名。《書・禹貢》:東至于底柱。
义又,上柱國、柱下史,皆官名。《戰國策》:爵爲執珪,官爲柱國。《漢官儀》:侍御史爲柱下史。
义又,《前漢・禮樂志》:柱工員二人。【註】柱工主箏瑟之柱。
义又,應劭曰:柱下史法冠,一曰柱後,以鐵爲柱也。蔡邕《獨斷》:柱後惠文冠。
音又,《唐韻》:知庾切;《集韻》、《正韻》:冢庾切,𡘋音主 —— 柱夫,草名。《爾雅・釋草》:柱夫,搖車。
音又,《集韻》、《類篇》、《韻會》𡘋株遇切,音駐 —— 與拄通,掌也、刺也。《前漢・朱雲傳》:連柱五鹿君。
义又,枝柱曰柱。韓愈〈王適墓銘〉:鼎也不可以柱車,馬也不可以守閭。
注解
〔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柱〕字拼音是zh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主,五行属木。
〔柱〕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主声。本义是屋柱。
〔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ù] ⑴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⑵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
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