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ㄊㄨˊ

卷十一水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10画

U+6D82

同都切

涂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同都切頁碼360頁,第9

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从水余聲。

附注姚文田、嚴可均校議:「《說文》無澠字,當作繩。《地理志》、《水經・若水》篇注皆作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田吾反頁碼876頁,第2行,第1

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從水余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涂出牧靡縣,西北至越嶲入澠,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注云:「靡音麻,即升靡殺毒藥所出也。」《周禮》書塗路字如此,古無塗字,途,彌俗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同都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078頁,第1許惟賢909頁,第2

涂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

段注繩各本譌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𦫵。李奇曰:靡音麻。收靡卽𦫵麻。常璩曰:𦫵麻縣山出好𦫵麻。收𦫵牧三字皆同紐。𣜩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竝卽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而《水經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爲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尙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涂水今何水。未審。

从水。余聲。

段注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人道塗(徐,安步也。古讀涂),塗或作涂,後人造作途。其實或即徐之引申,謂可安步之路也。

《說文》無塗字。道塗之正字當作塲字,魚陽對轉,又雙聲。塲,《說文》:「祭神道也」[一]。《爾雅》訓道。又:「廟中路謂之唐」。亦塲之假借。陽轉入魚,故讀為涂。塗,塈,《尚書》:「斁塈茨」。「斁丹雘」。然塗為澤之借。澤讀如妒,今尚有潤澤義。

道涂,涂不可解。徐,古讀涂,《易》「來徐徐」,一本作「來荼荼」。道涂或是道徐,蓋道涂可任人徐行也。俗作塗、途。

道塗之本字不可知。塗,《說文》無。「來徐徐」亦作「來荼荼」,故徐或即道塗字。[一]此為《說文》對「塲」字的解釋。該條各「塲」字皆當作「場」。

白话解释

涂,河川。源出益州牧靡南山,于西北面汇入澠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余”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土、從涂,有些字形把形符「土」替換為「立」,篆文、隸書、楷書構形相同,都作上下結構。《說文新附‧土部》:「塗,泥也。从土、涂聲。」從土,表示與土質相關;從涂,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本義為「泥」。「涂」字從水,本是水名,古書多假借為「道路」的意思,因而轉注為從土、涂聲的「塗」字,以保留「涂」字的「道路」義。「涂」後來則分別用「塗」來表示「塗抹」義,用「途」來表示「道路」義。教育部標準楷書以「塗」為正字,規範字作「涂」。

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1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90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685頁
4說文校箋第463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429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55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63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26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28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82頁,第18字
11標注說文第449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370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607頁【補遺】第17605頁
14通訓定聲第177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921頁【崇文】第3681頁
16說文句讀第1494頁
17章授筆記第443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003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