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直遙切;《集韻》、《韻會》、《正韻》:馳遙切,𡘋音潮。《說文》:匽鼂也。揚雄曰:匽鼂,蟲名。
义又,姓。衞大夫史鼂之後。漢有鼂錯。○【按】《漢書・景帝紀》作晁錯,本傳作鼂錯。師古註𡘋云古朝字。然考字書,朝、鼂二字音同義異,絕不相蒙。止於「又姓」一條,鼂字下則云:或作晁;又姓,朝字下則云:又姓,通作晁。則三字本屬一字。至蟲名一條,則鼂字本義,於朝無涉耳。
义又,人名。庶長鼂。見《史記・秦本紀》。
音又,《廣韻》:陟遙切,音昭 —— 與朝同。《楚辭・九章》:甲之鼂吾以行。【王逸註】鼂,旦也。《前漢・嚴助傳》:鼂不及夕。○【按】《正字通》云:杜林以鼂爲朝夕之朝,林罕非之。《同文備考》亦云:鼂借爲朝,非。然《楚辭》及《漢書註》𡘋云古朝字,而《廣韻》亦云與朝同,則未爲無據。
注解
〔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黽部。
〔鼂〕字拼音是ch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旦、黽。
〔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áo] ⑴ 亦作“晁”。⑵ 虫名。也称匽鼌。⑶ 姓。 汉 有 鼌错 。见《汉书》本传。㈡ [zhāo] ⑴ 通“ 朝 ”。⑵ 早晨。
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