譖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莊蔭切;《集韻》、《正韻》:側禁切;《韻會》:側切,𡘋簪去聲。《說文》:愬也。《博雅》:也。《玉篇》:讒也。《韻會》:旁入曰譖。《詩・小雅》:譖言則退。【註】有譖毀之言,則共爲排退之。《公羊傳・莊元年》:夫人譖公于齊侯。【註】如其事曰訴,加誣曰譖。《前漢・孫寶傳》:蒙受冤譖。
义又,蝎譖。《𡌨雅》:古者譖從中起謂之蝎譖。
音又,《韻會》:子念切 —— 與僭通,不信也。《詩・大雅》:譖始竟背。【箋】譖,本亦作僭。【又】覆謂我僭。【傳】僭,不信也。本亦作譖。
音又,叶子林切,音祲。《詩・大雅》: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穀。譖叶林。
义《正字通》:俗作𧮂、譛,非。
《詩・大雅》譖始竟背。《箋》譖本亦作僭。又覆謂我僭。《傳》僭,不信也。本亦作譖。
謹照原文箋改釋文。傳改箋。
注解
〔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譖〕字拼音是zè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朁。
〔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èn] ⑴ 谗毁;诬陷。《説文•言部》:“譖,愬也。”㈡ [jiàn] ⑴ 通“僭”。不信。《集韻•栝韻》:“譖,不信也。通作僭。”
譖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譖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