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盧昆切,音崘。《說文》:議也。《廣韻》:說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兹矣。
义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鐘。【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
义又,《增韻》:紬繹討論也。孔安國〈尚書序〉:討論典墳。
音又,《正韻》:決罪曰論。
义又,官名。《金史・百官志》:其官長皆稱曰勃極烈,次曰國論忽魯勃極烈。國論,言貴。忽魯,猶總帥也。
义又,諸羌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有論川州,開元後置。
义又,姓。《唐書》:論弓仁,本吐蕃族也。又,三字姓。《金史・國語解姓氏》:烏古論曰商。
音又,《廣韻》:力迍切;《集韻》、《韻會》、《正韻》:龍春切,𡘋音倫 —— 言有理也。又,《禮・王制》:凡制五𠛬,必卽天論。【註】天論,天理也。與倫同。
音又,《玉篇》:力困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盧困切,𡘋崘去聲 —— 義同。又,《正韻》:辨論也。《書・周官》:論道經邦。【傳】論者,講明之謂。《禮・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註】謂考評其行藝之詳也。《史記・蕭相國世家》:論功行封。
音又,叶盧健切,音練。《前漢・敘傳》:兵家之策,惟在不戰。營平皤皤,立功立論。
音又,叶聖閏切,音舜。馮衍〈顯志賦〉:澄德化之陵遲兮,烈𠛬罰之峭峻;燔商鞅之法術兮,燒韓非之說論。
音又,叶閭員切,音攣。曹植〈文帝誄〉:考諸先紀,尋之哲言。生若浮寄,惟德可論。
义《字彙補》譌作𠐜,非。
注解
〔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論〕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ùn、lú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侖。
〔論〕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侖( lún )聲。本义是評論,研究。引申爲“議論”。
〔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ùn] ⑴ 分析,说明事理。《説文•言部》:“論,議也。”⑵ 衡量;评定。《商君書•禁使》:“賞隨功,罰隨罪,故論功察罪,不可不審也。”⑶ 定罪。《洪武正韻•真韻》:“論,決罪曰論。”⑷ 推知。《荀子•解蔽》:“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⑸ 陈述;叙说。《廣韻•魂韻》:“論,説也。”⑹ 顾及;考虑。李斯《諫逐客書》:“今取入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⑺ 凭借;倚仗。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想相如憑舌劍欺壓秦國,論胆量完璧而回,乃肱股忠烈之士。”⑻ 依据,按照。如⑼ 言论;主张;学说。如:唯物论;方法论;崇论宏议。《論語•先進》:“論篤是與?”⑽ 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即议论文。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⑾ 释迦弟子解释经义、论辩法相的书籍,同“经”、“律”合称为“三藏”。“論藏”是梵语阿毗达摩藏的义译。《隋書•經籍志四》:“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分别條貫,以佛所説經為三部……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奥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⑿ 古气球名。一种运动用具。《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貪歡逐樂無時歇,打論樗蒲更不休。”⒀ 姓。《通志•氏族略四》:“論氏,吐蕃大姓。禄東贊生論欽陵,欽陵生贊婆,生弓仁。……宋論九齡,登科,華州人。”㈡ [lún] ⑴ 《論語》的简称。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序》引漢劉向《别録》:“魯人所學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古壁所傳謂之《古論》。”⑵ 通“倫”。➊伦次;条理。《釋名•釋典藝》:“論,倫也,有倫理也。”➋道理。《禮記•王制》:“凡制五刑,必即天論。”⑶ 通“掄”。选择。《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論比其材。”⑷ 用同“掄( lūn )”。手臂用力旋动。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尉〕我怎扶持江山社稷,難論着鞭簡共楂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