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𦮂
音《唐韻》:式之切;《正韻》:申之切,𡘋音尸。《詩・曹風》:浸彼苞蓍。【傳】蓍,草也。《說文》:蒿屬,易以爲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白虎通》:蓍之言耆也,陽之老也。《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韓詩外傳》:孔子出遊,婦人中澤而哭,孔子問焉,曰:鄕者刈蓍薪,亡我蓍簪。
音又,《集韻》:蒸夷切,音脂 —— 義同。
注解
〔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蓍〕字拼音是sh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耆。
〔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ī] ⑴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通称“蚰蜒草”、“锯齿草”)。古代用其茎占卜,如“~龟”。
蓍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蓍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