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𡘋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义又,《儀禮・土喪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音又,《廣韻》:雲俱切,音于 —— 草盛貌。
音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𡘋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注解
〔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芋〕字拼音是y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于,五行属木。
〔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是植物名。俗称“芋艿”。
〔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ù]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⑵ 指“马铃薯”⑶ 指“甘薯”⑷ 指“荸荠”
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