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卽消切;《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𡘋音焦。《廣韻》:人之三膲。《集韻》:三膲,無形之府。通作焦。《韻會》:《醫經》云: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三焦者,水榖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又,《黃庭經》云:五藏之上系管爲三焦。《雲笈》云:肝心肺頭爲三焦。焦,熱也。
音又,去聲 —— 肉不滿也。《淮南子・天文訓》: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註】膲,肉不滿 —— 音醮。
注解
〔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膲〕字拼音是j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焦。
〔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āo] ⑴ 〔三~〕同“三焦”,中医学称人体内脏的上中下三部分。⑵ 肉不满:“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赢硥~。”
膲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膲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