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殸
音《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𡘋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义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义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义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义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义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义又,姓。
音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注解
〔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聲〕字拼音是sh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殸、耳。
〔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ēng] ⑴ 见“声”。
聲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聲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