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相邀切;《集韻》:思邀切,𡘋音宵。《說文》:生絲也。《玉篇》:素也、緯也。《急就篇》〔註〕:綃,生白繒似縑而疏者,一名鮮支。《禮・玉藻》:𤣥綃衣以爲裼。【註】綃,綺屬也。左思〈吳都賦〉:泉室潛織而卷綃。【註】鮫人從水中出,曾寄食人家,積日賣綃。綃者,竹孚兪也。
义亦作宵。《儀禮・士昏禮》:姆纚筓宵,衣在其右。【註】宵,讀如《詩》素衣朱綃之綃。〇【按】《詩・唐風》素衣朱繡,《箋》云繡當爲綃,《韻補》云當讀如肖。
音又,《集韻》:所交切,音梢。《後漢・向栩傳》:著絳綃頭。《釋名》: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也。
义又,木華〈海賦〉:維長綃。【註】綃,今之帆維也。以長木爲之,所以挂帆。
注解
〔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綃〕字拼音是x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肖。
〔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āo] ⑴ 见“绡”。
綃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綃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