睆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义《說文》同上(同「睅」)。
义又,實貌。《詩・小《雅》:有杕之杜,有睆其實。
义又,明星貌。《詩・小雅》:睆彼牽牛。
音又,美好貌。《禮・檀弓》:華而睆,大夫之簀與。【疏】刮削木之節目,使其睆睆然好也。徐邈又音刮。
义又,《六書故》:睆,目圜轉也。《詩・邶風》:睍睆黃鳥。【傳】睍睆,好貌。【朱註】其音淸和圜轉也。
音又,睆睆,窮視貌。《莊子・天地篇》: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爲得。《正韻》:音緩。《集韻》:又音湲。
义又,人名。與睆。見《宋史・宗室表》。
义又,《字彙補》:古侯國少昊之後也。《路史・國名記》㊟〔記為紀之訛,〈國名記〉當作〈國名紀〉〕:舒之懷寧有睆故城。睆與皖通。
音又,《集韻》:鄔管切,音盌 —— 小嫵媚也。或作睕。
注解
〔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目部。
〔睆〕字拼音是hu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目、完。
〔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uǎn] ⑴ (眼睛)鼓出:“尔其文章,~目、锐头、皤腹。”⑵ 明亮:“~彼牵牛,不以服箱。”⑶ 浑圆:“有~其实。”
睆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睆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