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𡘋音疲。《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义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韻會》:皮膚,肌表也。《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义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註】謂强語也。《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义又,《博雅》:皮,弁冠也。《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义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义又,皮侯。《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論語》:射不主皮。【註】皮,革也 —— 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义又,皮幣。《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义又,腹心部曰皮室。《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义又,《博雅》:重皮,厚朴也。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义又,皮氏,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义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义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音又,叶蒲何切,音婆。《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注解
〔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皮〕字拼音是pí,独体字,可拆字为、又,五行属水。
〔皮〕字造字法是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是用手剥兽皮。
〔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í] ⑴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⑵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⑶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⑷ 表面⑸ 薄片状的东西⑹ 韧性大,不松脆⑺ 不老实,淘气⑻ 指橡胶⑼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