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居拜切,音戒。《說文》:瘙也。《廣韻》:瘡疥。《釋名》:疥,齘也 —— 癢搔之齒䫴齘也。《禮・月令》: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周禮・天官・疾醫》:夏時有痒疥之疾。【疏】四月純陽,五月隂起,惟水沴火,爲甲。疥有甲,故有疥痒疾。《後漢・鮮卑傳》:蔡邕議:邊垂之患,手足之疥瘙;中國之困,胷背之瘭疽。
义又,《酉陽雜俎》:大曆中,𤣥覽禪師住荆州陟屺寺,張璪嘗于寺壁閒畫古松,符載贊之,衞象詩之,時稱三絕。師見曰:何爲疥吾壁。命加堊。
义又,人名。《史記・酈生陸賈傳》:酈食其子酈疥數將兵。《前漢・功臣表》:頃侯溫疥。
音又,與痎同,兩日一發瘧也。《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遂痁。【釋文】疥,舊音戒。梁元帝音該,依字則當作痎。《說文》云:兩日一發瘧也。詳後痎字注。
义《類篇》或作𤸋、蚧。
注解
〔疥〕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疥〕字拼音是jiè,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介,五行属木。
〔疥〕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è] ⑴ 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剌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通常称“疥疮”,亦称“疥癣”。
疥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疥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