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語其切;《集韻》:牛肌切,𡘋音䇵。《說文》:犬怒貌。《玉篇》:兩犬爭也。《前漢・東方朔傳》:狋呼牙㊟〔狋吽牙〕。【註】師古曰:狋,五伊切。
义又,《說文》:一曰犬難得。
义又,地名。《說文》:代郡有狋氏縣。
音又,《集韻》:遵綏切,音嗺 —— 犬怒。
音又,俟甾切,音漦 —— 狋觺,獸角貌。
义又,一曰不平貌。
音又,《說文》:讀若銀。《前漢・東方朔傳》狋呼牙㊟〔狋吽牙〕。【註】應劭曰:狋,音銀。
音又,《廣韻》:巨員切;《集韻》:逵員切,𡘋音權。《前漢・地理志》:代郡狋氏。【註】孟康曰:狋氏,音權精。《集韻》或作獾。
《前漢・東方朔傳》狋呼牙。又《前漢・東方朔傳》狋呼牙。〔註〕
謹照原文兩呼字𠀤改吽。
注解
〔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犬部。
〔狋〕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í、quán、ch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示,五行属-。
〔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í] ⑴ 狗发怒的样子。⑵ 狗相争斗。㈡ [quán] ⑴ 〔~氏〕中国汉代县名,在今山西省浑源县东。㈢ [chí] ⑴ 〔~觺〕兽角;一说不平的样子。
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