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徐醉切,音遂。《玉篇》:以取火於日。《禮・內則》: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註】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左傳・文十年》:命夙駕載燧。又,〈定二年〉: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註】燒火燧繫象尾。
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义又,《史記・三皇紀》:自人王已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义又作遂。《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註】夫遂,陽遂也。【疏】取火於日,故名陽遂,猶取火於木爲木遂也。又,《史記・韓安國傳》:攻烽燧。互詳烽字註。
义《玉篇》同「㸂」,亦作鐆。
《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謹按所引係攻金之事,與輈人無涉。謹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齊。
《史記・三皇紀》自人王以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謹照原文人王改人皇。
注解
〔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燧〕字拼音是s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遂,五行属火。
〔燧〕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火,遂声。本义是古代取火器。
〔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uì] ⑴ 上古取火的器具⑵ 古代告警的烽火
燧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燧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