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正韻》:舉友切;《集韻》、《韻會》:巳有切㊟〔己有切〕,𡘋音九。《說文》:灼也。《玉篇》:𭶢也。《增韻》:灼體療病也。《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义又,通作久。《儀禮・士喪禮》:幂用疏布久之。【註】久讀爲灸,謂以蓋鬲口也。【疏】灸塞義,謂直用疏布蓋鬲口爲塞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居又切,音救 —— 義同。
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註】灸,猶柱也。【疏】柱之兩牆,觀其體之强弱均否。
义又,《本草綱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別名。山人截瘧采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
义又,姓。見《姓苑》。
义《集韻》:或書作𤆐。
注解
〔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灸〕字拼音是jiǔ,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久、火,五行属火。
〔灸〕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久声。本义是用艾火烧灼。中医的一种疗法。
〔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ǔ] ⑴ jiǔ ㄐㄧㄡˇ 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
灸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灸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