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𡘋勒兼切,音濂。《說文》:中絕小水。與濂同。
音又,《集韻》:離覽切,音廉 —— 義同。
音又,《集韻》、《正韻》𡘋泥占切,音粘 —— 與黏同。《說文》:相著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註】溓讀爲黏,謂泥不黏著輻也。
音又,《廣韻》:良冉切;《集韻》、《正韻》:力冉切,𡘋音斂 —— 漬也。一曰薄冰。潘岳〈寡婦賦〉:水溓溓以微凝。
音又,《廣韻》:力忝切;《集韻》:盧忝切,𡘋音稴 —— 義同。又,恬靜貌。一曰小水。
音又,《集韻》:乎監切,音銜 —— 濆水沾物也。
音又,乎韽切,音陷 —— 沉物水中使冷。
音又,兩減切,音臉 —— 味薄也。
音又,犁針切,音林 —— 與瀶同。一曰寒也。
注解
〔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溓〕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ián、liǎn、nián、xián、xi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兼。
〔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án] ⑴ (水)平静:“河~海夷。”⑵ 味淡薄。㈡ [liǎn] ⑴ 〔~~〕水快凝结成冰的样子,如“水~~以微凝。”㈢ [nián] ⑴ 古通“黏”,黏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也。”㈣ [xián] ⑴ 水喷出沾在其他物体上。㈤ [xiàn] ⑴ 以水浸物,使冷却。
溓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溓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