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𡘋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
义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义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义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义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义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义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音又,《集韻》:恭于切,音拘 —— 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音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音又,叶疆於切,音渠。𨻰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音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叶疆於切,音渠。
謹按韻會小補作強於切。強與彊同疆字。謹改彊。
注解
〔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求〕字拼音是qiú,独体字,五行属火。
〔求〕字造字法是《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是皮衣。
〔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ú] ⑴ 设法得到⑵ 恳请,乞助⑶ 需要
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