橛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正韻》𡘋居月切,音厥。《說文》:杙也。一曰門梱。《爾雅・釋宮》:樴謂之杙。【註】橜也,蓋直一段之木也。《列子・黃帝篇》:若橜株駒。【註】斷木。
义又,《詩・小雅》:既備乃事。《疏》引漢《農書》云:孟春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
义又,馬銜曰橜。《莊子・馬蹄篇》:前有橛飾之患。〈司馬相如傳〉:銜橛之變。
义又,《篇海》:橜車,鉤心木也。
义又,擊鼓槌也。《山海經》:有獸名夔,以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管,聲聞五百里。
义又,同「嶡」。
音又,《集韻》:姑衞切,音劌 —— 盛肉几。《禮・明堂位》:俎,夏后氏以嶡。【註】謂中央橫木也。通橛。
音又,《韻會》:其月切,音掘。《正韻》:居胃切,音貴 —— 義𡘋同。
注解
〔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橛〕字拼音是ju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厥,五行属木。
〔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ué] ⑴ 小木桩⑵ 树或庄稼的残茎⑶ 木制的马嚼子。⑷ 一小段:“伏惟烂木一~。佛与众生不别”。
橛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橛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