柎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𡘋音膚。《說文》:闌足也。
音又,《集韻》、《正韻》:芳無切,音敷 —— 義同。
义又,《說文》編木以渡曰泭,或作柎,通作桴。孫炎曰:方木置水曰柎栰。《管子・兵法篇》:方舟投柎。
音又,《玉篇》:花萼足也。凡草木房謂之柎。《集韻》或作枎、𣘧。《山海經》:崇丘之山有木,圓葉而白柎。《正韻》作防父切。
音又,《集韻》、《韻會》𡘋斐父切,音撫 —— 與拊同,樂器也,以葦爲之。《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柎也,裝之以穅,形如鼓。
音又,《集韻》:符遇切,音附 —— 榆柎,木名。
义又,注也。《儀禮・士冠禮》:素積白屨,以魁柎之。【疏】以魁蛤灰注其上,使色白也。
义又,兪柎,良醫名。《前漢・藝文志》:太古有岐伯、兪柎。
义又,與弣同,弓弝也、刀弝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有柎焉,故剽。《禮・少儀》:削授柎。
义又,楄柎。詳楄註。
义又,柎,猶倚也。《管子・輕重篇》:父老柎枝而論,終日不歸。
注解
〔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柎〕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ū、fǔ、f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付。
〔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ū] ⑴ 器物的足部。⑵ 花托;花萼房或子房。⑶ 斗栱上的橫木。⑷ 字版(板)。⑸ 同“泭”。木筏。㈡ [fǔ] ⑴ 同“弣”。弓把中部。⑵ 通“拊”。( ①倚扶。②击打。③乐器名。)⑶ 通“坿”。涂注。㈢ [fù] ⑴ 〔楄柎〕藉尸木。
柎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柎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