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𣍧
音《唐韻》、《正韻》:敷尾切;《集韻》、《韻會》:妃尾切,𡘋音斐。《說文》:月未盛之明。《書・召誥》:惟丙午朏。【傳】朏明,月三日明生之名。又,《廣韻》、《集韻》、《正韻》𡘋滂佩切,音配。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普沒切,音馞。又,《集韻》:普罪切,音琣 —— 義𡘋同。
音又,《玉篇》:普骨切。《淮南子・天文訓》:日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爲朏明。【註】朏明,將明也 —— 音窟。
注解
〔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月部。
〔朏〕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ěi、k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月、出。
〔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ěi] ⑴ 新月开始生明发光,亦用于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⑵ 天将明:“渐~微明光八表。”㈡ [kū] ⑴ 髋,胯骨。⑵ 臀。
朏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朏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