惄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𧗂
音《唐韻》:奴歷切;《集韻》、《韻會》:乃歷切,𡘋音溺。《說文》:饑餓也。从心,叔聲。一曰憂也。《詩・周南》:惄如調飢。【毛傳】惄,飢意也。李巡曰:宿不食之飢也。【箋】惄,思也。《爾雅疏》:恚而不得之思也。【正義】惄是饑之意,非饑之狀,故傳言饑意,箋以爲思義,相接成也。《詩・小雅》:惄焉如擣。無饑義,故箋但訓爲思。
音又,《集韻》或作𩚮,《韓詩》作愵,《五音集韻》亦作𢞔。
音又作南。梁𥳑文帝詩:南音悲南弄。上如字,下音惄。
音又,《集韻》:奴沃切,音傉 —— 義同。
注解
〔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惄〕字拼音是n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叔、心。
〔惄〕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弱声。本义是忧思,伤痛。
〔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ì] ⑴ 忧郁,伤痛:“我心忧伤,~焉如捣。”⑵ 失意的样子。⑶ 啼哭至极而发不出声音。
惄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惄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