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直例切,音滯。《說文》:豕也。後蹄廢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玉篇》:豬也。《禮・月令》:孟夏之月,天子乃以彘嘗麥。【註】彘,水畜。《史記・貨殖傳》:澤中千足彘,其人與千戸侯等。
义又,草名。《本草》:茢薽,一名彘顱。
义又,司彘,國名。《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
义又,姓。《廣韻》:《左傳》有彘恭子。
义又,與璏通。《集韻》:璏,省作彘。
注解
〔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彐部。
〔彘〕字拼音是z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彑、比、矢,五行属火。
〔彘〕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是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ì] ⑴ 猪
彘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彘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