幧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七遙切;《韻會》、《正韻》:此遙切,𡘋音鍫。《說文》:斂髮也。《廣韻》:所以覆髻。《玉篇》:幧頭也。揚子《方言》:幧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閒曰幧頭。或謂之𢂺,或謂之㡋,或謂之䰎帶,或謂之䰍帶。《廣雅》:絡頭,幧頭也。《古樂府・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幧頭。
义又,《類篇》或作幓。《儀禮・喪服》〔註〕:以麻自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却繞紒如著幓頭焉。
义又,通作綃。《釋名》: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從也。或曰帞頭,齊人謂之㡋。《後漢・向詡傳》:好被髮,著絳綃頭。【註】綃,當作幧。
音又,通作帩。《晉書・五行志》:太元中人,不復著帩頭。又,《廣韻》:七刀切;《集韻》:倉刀切,𡘋音操 —— 義同。
义《類篇》或作㡑。
注解
〔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幧〕字拼音是q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喿。
〔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āo] ⑴ 〔~头〕又作“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巾。⑵ 方言,帽子。
幧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幧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