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

复制

ㄒㄩ

正文・丑集中土部共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丑集中

土部

15画

U+589F

墟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土部

武英殿刻本: 第555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238頁,第28

標點整理本: 第170頁,第28

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𡘋音虛。說文》:大丘也。禮・檀弓》:墟墓之閒,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又,故城。帝王世紀》: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左傳・昭七年》:謝息遷桃。【註】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

又,大壑。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

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

又,叶偶舉切,音語。詩・邶風》「升彼墟矣」,叶下楚。

注解

〔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墟〕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土、虛,五行属

〔墟〕字造字法是本作“虚”。形声。从土,虚声。本义是大土山。

〔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ū] ⑴ 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⑵ 土丘。⑶ 毁坏,使成为废墟。⑷ 同“圩”。

墟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墟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