噣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𡘋陟救切,音晝。《說文》:喙也。《廣韻》:鳥口。《史記・楚世家》:射噣鳥于東海。【註】《索隱》曰:噣音晝,謂大鳥之有鉤喙者,以比齊也。《玉篇》引《詩》不濡其噣,亦作咮。〇【按】今《詩・曹風》作咮,《集韻》或作注。
音又,星名。《詩・召南・小星傳》:三心五噣。【釋文】噣,張救反。又,都豆反。《爾雅》云:噣謂之柳。〇【按】今《爾雅・釋天》本作咮。
音又,《廣韻》:都豆切;《集韻》:丁𠋫切,𡘋音鬭 —— 義同。《廣韻》或作咮,《集韻》或作喙、注。
音又,《廣韻》:之欲切;《集韻》:朱欲切,𡘋音燭。《廣韻》:噣𪁞,鳥名。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竹角切,音啄。《廣韻》:鳥生子能自食也。《爾雅・釋鳥》:生噣雛。【註】能自食。【釋文】噣,竹角反。《戰國策》: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集韻》本作啄。
音又,《集韻》:徒谷切,音讀 —— 畢星別名。
注解
〔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òu、zhu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蜀。
〔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òu] ⑴ 鸟嘴。也作“咮”。⑵ 星名。柳星的别名,南方朱雀七宿之一。㈡ [zhuó] ⑴ 同“啄”。鸟啄食。㈢ [zhú] ⑴ 〔噣𪁞〕鸟名。㈣ [dú] ⑴ 毕星的别名。
噣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噣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