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bì

湿痹

拼音
shī bì
注音
ㄕ ㄅㄧˋ
繁体
溼痹

湿痹的意思

词语解释

湿痹(溼痹)shī bì

  1. 亦作“湿痹”。同“湿痹”。

引证解释

  1. 同“湿痺”。亦作“溼痹”。

    晋•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所致表现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固定不移。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痺。湿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癲癎狂痉,湿痺寒冷疼痛。”

网络解释

湿痹

湿痹,病名。

①痹病中的一种。《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宜用通络开痹片——转载风湿类风湿保健网。

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与后世所论湿痹,证候有所不同。

秦景明《症因脉治》提出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或用除湿蠲痹汤,或用苍术薏苡汤去桂心、麻黄;加白术猪苓泽泻参见痹证、着痹等条。

②属脚气病之一。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参见脚气条。

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宜用通络开痹片——转载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

湿痹的字义分解

  • 湿

    拼音 shī 部首总笔画 12

    湿 [ shī ]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 湿度。潮湿。湿润。湿热。湿漉漉。 2. 中医学名词。 湿气。湿邪。湿泻。 [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3

    痹 [ bì ] 1. 〔~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2. 〔麻~〕见“麻”。 [更多解释]

湿痹的分字组词

近音词、同音词

湿痹的相关词语

【湿痹】的常见问题

  1. 湿痹的拼音是什么?湿痹怎么读?

    湿痹的拼音是:shī bì
    点击 图标播放湿痹的发音

  2. 湿痹是什么意思?

    湿痹的意思是:亦作“湿痹”。同“湿痹”。